时间: 2025-04-30 16:5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3:37
“丝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经营丝绸的商行或店铺。在古代,丝行是专门从事丝绸贸易的机构,它们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文学作品中,“丝行”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商业的繁荣景象,或者作为背景设定,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历史或文化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丝行”可能会被用来指代特定的研究对象或历史遗迹。
同义词:绸庄、绸缎店、丝绸商行 反义词:这个词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如果要表达相反的概念,可以说“非丝行”或“非丝绸相关商行”。
“丝行”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丝”指的是丝绸,“行”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商行或店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语境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文化中,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因此“丝行”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商业活动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和工艺的体现。
提到“丝行”,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繁华市集、精美的丝绸制品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冒险和贸易。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参与历史重现活动或参观相关博物馆,可能会遇到与“丝行”相关的展览或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将“丝行”融入描绘古代市集的场景,如: “长安街头丝行开,绸缎如云映日来。”
视觉上,“丝行”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店铺的外观,以及陈列的丝绸制品。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市集的喧嚣声和商人的叫卖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丝行”的词汇,但类似的商业机构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如中东的集市或欧洲的纺织店。
“丝行”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对于语言学*和文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