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5:08
泣数行下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哭泣时泪水一行行地流下来。这个成语形容人极度悲伤,哭泣得非常厉害。
在文学作品中,泣数行下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极度悲伤或感动时的情感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写作中,它能够传达深刻的情感。
同义词: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反义词:喜笑颜开、欢天喜地
泣数行下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如《史记》、《汉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哭泣常常被视为情感的真实流露,尤其是在面对亲人去世或重大灾难时。泣数行下**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对悲伤情感的深刻描绘。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的悲伤和同情。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无法挽回的损失时的无助和绝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朋友的葬礼上听到他的家人泣数行下地讲述他的生平,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成语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泣数行下泪,
忆往昔欢笑,
今只剩凄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悲伤的人物,泪水一行行地从脸颊滑落。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悲怆奏鸣曲,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s streaming down one's f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泣数行下 这个成语在表达深刻悲伤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情感的强度,还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
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
安陵君~而进。
1.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
2.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
3.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