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0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01:19
“殴辱”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殴”和“辱”。其中,“殴”指的是用暴力打击或伤害他人,“辱”则指的是侮辱、羞辱或使某人失去尊严。结合起来,“殴辱”意味着通过暴力行为来侮辱或羞辱某人,通常涉及身体伤害和精神上的羞辱。
在文学作品中,“殴辱”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极端的冲突场景,强调人物之间的激烈对抗和情感冲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真实发生的暴力**,尤其是在法律或新闻报道中。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特定的犯罪行为或心理创伤。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虐待”更侧重于持续的暴力行为,而“欺凌”则可能包括心理上的压迫。
“殴”字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用手打击,后来扩展到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辱”字则有侮辱、羞辱的含义,源自古代对尊严的侵犯。这两个字结合形成的“殴辱”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
在**文化中,尊重他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殴辱”这样的行为被视为极其不道德和非法的。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常与法律制裁和社会谴责联系在一起。
“殴辱”这个词通常会引起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愤怒、恐惧和同情。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场景,引发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愤怒。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目睹或听说“殴辱”**,可能会感到震惊和不安,同时也可能激发对正义和法律的思考。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殴辱”来象征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例如:“心中的殴辱,如夜幕下的阴影,无声却深重。”
视觉上,“殴辱”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混乱的场景,如夜晚的巷子或破旧的房间。听觉上,可能包括尖叫声、打击声和哭泣声。
在不同文化中,“殴辱”可能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assault and humiliation”,但其社会接受度和法律后果可能有所不同。
“殴辱”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暴力行为,还触及了尊严和正义的核心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传达复杂情感和深刻社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
【殴】
(形声。从殳,区(ōu)声。殳(shū),古代兵器,用以撞击。本义:打击,捶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殴,捶击物也。 、 《汉书·梁王襄传》-后数复殴伤郎。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至相殴。
【组词】
殴曳、 殴仗、 殴逐、 殴伤、 殴击、 殴骂、 殴挞
2.
【辱】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引证】
《说文》-辱,耻也。 、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 《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组词】
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 辱残
使…受辱;侮辱。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组词】
足以辱晋;辱邈、 辱抹、 辱没、 辱玷、 辱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