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4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42:10
殄戮(tiǎn l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殄”意为消灭、灭绝,“戮”意为杀戮、屠杀。结合起来,“殄戮”指的是彻底的杀戮或灭绝,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不留余地的毁灭行为。
“殄”和“戮”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甲骨文和金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的意义逐渐固定,并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殄戮”这个词仍然保留了其古代的意义,但在日常使用中较为罕见。
在**传统文化中,“殄戮”常常与战争、暴政和灾难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极端的暴力和破坏。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对过去暴行的反思和警示。
“殄戮”这个词带有一种沉重和悲痛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无辜生命的丧失和极端的暴力。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和暴力的后果。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可能出现在历史课程的学*中,或者在阅读有关战争和灾难的书籍时。它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殄戮”来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那片殄戮的土地上,
鲜花不再绽放,
只有哀鸣和泪水,
诉说着无尽的悲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殄戮。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沉重、悲壮的交响乐,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xtermination”或“massacre”,它们在意义上与“殄戮”相近,但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殄戮”这个词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中的暴力和破坏,提醒我们在和平时期珍惜生命,反思战争的代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殄】
(形声。歺(è),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殄,尽也。 、 《书·毕命》-余风未殄。 、 《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 、 《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 、 《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
【组词】
殄瘁、 殄绝、 殄世
2.
【戮】
(形声。本义:斩,杀)。
同本义(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
【引证】
《说文》-戮,杀也。字亦作剹。 、 《周礼·掌戮》注-戮谓膊焚辜肆。 、 《荀子·王制》-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 、 《资治通鉴》-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组词】
戮佞、 戮身、 戮挫、 戮杀、 戮害、 戮罪、 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