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4:15
词汇“挥犀”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风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挥”通常指挥动、挥舞,而“犀”则指犀牛。结合起来,“挥犀”可能指的是挥动犀牛角或其他与犀牛相关的物品。由于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假设进行。
“挥犀”字面意思可能是挥动犀牛角或其他犀牛相关的物品。在古代,犀牛角被认为有药用价值,也可能用于仪式或装饰。
由于“挥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可能在古代文学、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出现。在现代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
同义词:挥动、挥舞、挥洒 反义词:静止、固定、不动
“挥犀”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对犀牛角的崇拜和使用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淡出,成为历史或文化研究的特定术语。
在古代**,犀牛角被认为有辟邪和药用的功效,因此“挥犀”可能在某些仪式或文化活动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挥犀”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神秘的氛围和力量感。它可能唤起一种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的敬畏之情。
由于“挥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特定的文化活动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挥犀”融入到一个古代背景的故事中,描述主人公在关键时刻挥动犀牛角,以此来象征勇气和力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场景,祭司或勇士挥动着犀牛角,周围是神秘的烟雾和庄严的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犀牛角也可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但具体的词汇和使用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挥犀”作为一个生僻词汇,虽然在现代语言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犀牛角的特殊看法和使用。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类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多样性。
1.
【挥】
(形声。从手,军声。本义:抛洒、甩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挥,备也。 、 《周礼·考工记·幌氏》-而挥之,谓振去之也。 、 《礼记·曲礼》-饮玉爵者弗挥。 、 杜甫《北征》-挥涕恋行在,道八犹恍惚。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既而挥之。 、 《战国策·齐策》-挥汗成雨。
【组词】
挥涕、 挥尘、 挥墨
2.
【犀】
犀牛。
【引证】
《说文》-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 、 《尔雅》郭注-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 《国语·越语》。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水犀之甲。 、 《汉书·平帝纪》-黄支国献犀牛。 、 《周书·王会篇》。按,犀角搅汤解诸毒药。-正南以文献为献。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组词】
犀牛望月、 犀分
犀牛皮。
【引证】
张逸少《北征凯旋诗》-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
【组词】
犀帖、 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