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29
同步口译是指译员在听到源语言(如英语)的同时,几乎实时地将内容翻译成目标语言(如汉语)的一种口译方式。这种翻译通常发生在会议、研讨会、国际谈判等场合,要求译员具备高度的语言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在专业领域,如国际会议、外交场合,同步口译是必不可少的。在文学作品中,描述国际会议或外交场合时,也可能会提及同步口译。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讨论口译员的工作难度或对同步口译的看法。
同义词:即时翻译、同声传译 反义词:笔译、异步口译(非实时口译)
“同步口译”一词源自英语“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在20世纪中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而逐渐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无线耳机和麦克风的使用,同步口译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步口译在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服务,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提到同步口译,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工作环境、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以及对语言精确性的追求。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对专业性和精确性的尊重。
在参加国际会议时,我亲眼见证了同步口译员如何在紧张的氛围中保持冷静,准确地传达信息,这让我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深感敬佩。
在诗歌中,可以将同步口译比喻为两种文化的桥梁,如: “在语言的海洋中,你是那座桥梁, 连接着东与西,南与北, 同步口译,文化的使者, 在无声的世界里,传递着声音。”
想象一个国际会议室,同步口译员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同时用另一种语言流畅地表达,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高效、专业和国际化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interprétation simultanée”和德语的“simultandolmetschen”,都指代同步口译,显示了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性。
同步口译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语言服务,不仅要求译员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精确。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同步口译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步】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步,行也。 、 《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 、 《书·召诰》-王朝步自周。 、 《礼记·曲礼》-步路马必中道。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 、 《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组词】
止步;信步、 步步虚心、 步阁、 步趋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4.
【译】
(形声。从言,睪(yì)声。本义: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 《方言十三》-译,传也。 、 《礼记·王制》-北方曰译。 、 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译者称西人。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译欧西人之言。
【组词】
汉语被译成日语;译品、 译义、 译写、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