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2:50
词汇“柴天改物”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柴天改物”字面意思是改变自然界的事物,比喻改变事物的本质或面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力量或智慧能够改变自然或社会的现状,具有很强的变革意味。
“柴天改物”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柴天改玉”,后来演变为“柴天改物”,意思相近,都是指改变事物的本质。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变革和创新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改变的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我们团队通过创新和改革,成功地改变了项目的方向和结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柴天改物”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柴天改物,旧梦新颜,共绘未来。”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山巅之上,手持法杖,指向天空,山川河流随之变化,这幅画面能够很好地体现“柴天改物”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volutionize the world”或“Transform the univer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改变的彻底性和广泛性。
“柴天改物”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人对于变革的认知,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创新和改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感熙之末。
伏愿陛下扫地升中,~。
1.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