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9:21
词汇“岑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词中。以下是对“岑岑”的深入学*和分析:
“岑岑”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来形容山的高耸、险峻,或者形容树木茂密、林木葱郁。在古代文学中,它常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幽深。
“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是指小而高的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岑岑”逐渐被用来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以及树木的茂密。
在**古代文学中,山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高洁、坚韧等。因此,“岑岑”的使用也常常带有这些象征意义。
“岑岑”给人一种庄严、雄伟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力量和岁月的沉淀。
在现代生活中,“岑岑”的使用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它仍然可以用来增添语言的韵味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岑岑山色映斜阳,古道西风瘦马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形容词来描述高耸的山或茂密的林木。
“岑岑”是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汉语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精髓。
1.
【岑】
(形声。从山,今声。本义:小而高的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岑,山小而高也。 、 《孟子》。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按,谓山之层叠似楼也。”-可使高于岑楼。 、 《庄子·徐无鬼》。注:“岸也。”-未始离于岑。 、 张衡《思玄赋》-饮青岑之王醴兮。 、 马融《长笛赋》-托九成之孤岑兮。
【组词】
岑嶅、 岑立
2.
【岑】
(形声。从山,今声。本义:小而高的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岑,山小而高也。 、 《孟子》。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按,谓山之层叠似楼也。”-可使高于岑楼。 、 《庄子·徐无鬼》。注:“岸也。”-未始离于岑。 、 张衡《思玄赋》-饮青岑之王醴兮。 、 马融《长笛赋》-托九成之孤岑兮。
【组词】
岑嶅、 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