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9:39
“河里孩儿岸上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河里的孩子,岸上的母亲”。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母子分离的情景,强调母亲对孩子的深切思念和牵挂。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绘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分离带来的痛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或对分离的感慨。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家庭关系、心理学或文学研究的文献中可能会出现。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常见的家庭分离现象,尤其是在战乱或自然灾害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表达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母爱被视为最伟大的情感之一。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它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稳定的渴望。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深深的情感共鸣,让我联想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它让我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分离的痛苦,激发了我对亲情的珍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亲人因工作原因长期分离的情况,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河里孩儿岸上娘”的情感。这种分离带来的思念和牵挂,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相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河里孩儿岸上娘,
泪眼婆娑望远方。
母爱如水绵绵长,
思念如风夜夜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母亲站在岸边,望着远处的河流,眼中充满泪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温柔而感伤的旋律,如钢琴曲,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mother's love knows no bounds”(母爱无边),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母爱的深厚和无私。
“河里孩儿岸上娘”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母子分离的情感,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1.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孩】
(形声。从子,亥声。本义:小儿笑)。
同本义。同“咳”。
【引证】
《说文》。古文咳从子。内则,孟子则作此字。-咳,小儿笑也。 、 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
【组词】
未孩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5.
【岸】
(形声。从山,从厂,干声。厂(hǎn,山崖),意思为水边高起之地。本义:河岸)。
同本义。
【引证】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 、 《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 、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7.
【娘】
(形声。从女,良声。本义: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
同本义。
【引证】
古乐府《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组词】
渔娘;厨娘;婆娘;老板娘;娘行、 娘们、 娘娘庙、 娘子关、 新娘;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