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2:09
“入伏”是一个汉语词汇,特指**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阶段,即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小暑”后的第一个十天,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开始。字面意思是指进入伏天,伏天通常指的是夏季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个伏期大约十天。
在文学中,“入伏”常被用来描绘炎热的天气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入伏后,田野里的庄稼都被晒得蔫了”。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今天入伏了,天气真是热得受不了”。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可能会更精确地描述入伏期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同义词:酷暑、盛夏、炎夏 反义词:出伏(指伏天结束)
“入伏”一词源自**古代的农业社会,当时人们根据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气候阶段的专有词汇。
在*文化中,入伏不仅是一个气候现象,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俗紧密相关。例如,人们会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如饺子)来应对炎热,或者在入伏期间避免进行剧烈活动。
提到“入伏”,我联想到的是炎热的夏日、汗水、蝉鸣和清凉的饮料。这个词汇让我感受到一种季节性的变化和生活的节奏。
在我的家乡,入伏期间,家人会一起包饺子,据说这样可以驱赶暑气。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活动,也让我对“入伏”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入伏”:
炎炎入伏日,蝉鸣树梢头。 汗水如雨下,心静自然凉。
视觉上,入伏让我想到烈日下的金黄稻田和闪烁的水面。听觉上,则是蝉鸣和远处孩子们的嬉戏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入伏”完全对应的词汇,但许多文化都有描述炎热夏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入伏”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个气候现象,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