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7:39
日月山: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所在的山”,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景观的美丽和壮观,因为它暗示了太阳和月亮同时或交替照耀的景象。
在文学中,“日月山”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神秘或神圣的地方,如古代神话中的仙山。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美丽,尤其是在描述自然风光时。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旅游学,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具有特殊天文现象的地点。
同义词:仙山、神山、圣山(这些词汇都带有神秘和神圣的意味)
反义词:荒山、秃山(这些词汇通常用来形容贫瘠或不毛之地)
“日月山”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神话和传说,其中山被赋予了神圣和神秘的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特殊天文现象或美丽景观的山脉。
在**文化中,山常常被视为神圣和灵性的象征。因此,“日月山”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成为人们向往和崇拜的对象。
“日月山”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神秘事物的探索欲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和谐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我曾经到访过一座被称为“日月山”的地方,那里的日出和月出确实美得令人难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日月山”:
在那遥远的日月山巅, 太阳与月亮共舞于天边。 光芒交织,神秘而庄严, 凡人的心灵在此得以净化。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际,光线交织,形成一幅壮丽的景象。这样的画面可能伴随着宁静的自然声音,如鸟鸣和风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太阳山”或“月亮山”,但“日月山”这个词汇结合了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可能在**文化中更为独特。
“日月山”这个词汇不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创作。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