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2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28:03
含养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含蓄地培养、滋养或修养。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不张扬的修养过程,通常与个人的品德、气质或内在素质的培养有关。
在文学作品中,“含养”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内在修养,如“他含养深厚,举止文雅”。在口语中,可能会说“这孩子从小含养得很好”,意味着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养。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教育学,可能会讨论如何含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情感。
“含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含”有包含、内含之意,“养”则指培养、滋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人的内在修养和品质的培养。
在**传统文化中,含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品质,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呼应。它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提到“含养”,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温和而深沉的力量,它不像外在的强势那样显眼,但却能在无形中影响和感染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含养深厚,无论学生如何顽皮,他总能以平和的态度引导我们,这种内在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含养”:
春风含养万物生,
细雨无声润心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静谧的花园中沉思,周围是静静绽放的花朵,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含养”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ultivate”或“nurture”,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外在的培养和教育,而不像“含养”那样强调内在的修养。
通过对“含养”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在语言上丰富了我的表达,也在思想上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内在的培养和修养。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