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8:22
挖耳当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误把别人挖耳朵的动作当作是在招呼自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误解别人的行为或意图,或者对别人的小动作过分敏感。
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人际关系中误解和沟通障碍的关注。它也体现了人对细节和他人行为的敏感性。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幽默和讽刺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过分敏感或自作多情的人。它也可能引发对人际交往中误解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挖耳当招”的经历,比如误以为别人的某个动作或表情是对自己的不满或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轻轻一挠,我心便乱,
挖耳当招,误了情缘。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紧张地观察另一个人的微小动作,同时背景音乐可能是轻快的,增加幽默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misinterpret a gesture" 或 "read too much into something",但它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
挖耳当招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敏感度,避免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趣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际互动中的误解。
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溜须拍马到了~的地步实在让人发笑。
1.
【挖】
(挖为穵的俗字。形声。从手,穵(wā)声。本作“穵”。穵,空大的意思。本义:掘)。
镂,镂空。
【引证】
《红楼梦》-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
【组词】
挖云、 挖垫、 挖镶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4.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