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1:53
“两面干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那些在表面上遵守规则、表现良好,但实际上却有另一套行为准则,可能从事不正当或不道德行为的官员或组织成员。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公众面前和私下里表现截然不同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两面干部”可能被用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言行不一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组织行为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和组织文化。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伪君子”更强调道德上的虚伪,而“双面人”则更强调行为上的双重标准。
“两面干部”这个词汇的词源并不复杂,它是由“两面”和“干部”两个词组合而成。随着社会对官员道德行为关注度的提高,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在增加。
在**,由于历史上的官员腐败问题,这个词汇在社会舆论中具有特定的负面含义。它反映了公众对官员透明度和道德行为的高度期待。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虚伪、欺骗和不信任。它可能影响人们对权威和领导者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正义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些人在工作场所或社交场合表现出两面性,这种经历可能会加深我们对“两面干部”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两面干部”作为隐喻,用来描述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内心阴暗的人:
他如春风般和煦,
却在暗处播下阴霾的种子。
他是那两面干部,
光与影在他身上交织。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穿着正装的人,面带微笑,但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新闻报道中揭露官员腐败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这种行为,例如英语中的“hypocrite”或“double-faced person”,但每个文化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两面干部”这个词汇在描述和批评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个人的道德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对透明度和诚信的期待。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不诚实行为的批评。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4.
【部】
(形声。从邑,(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部,天水狄部。
1. 【两面】 榦楨
2. 【两面派自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