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0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02:30
词汇“[榷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和推测来进行分析,以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由于“榷束”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意思来解释:
结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测“榷束”可能指的是对某物进行专卖或征税,并通过某种方式进行限制或管理。
由于“榷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用于描述政府对某些商品的专卖制度或税收政策。
由于“榷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由于“榷束”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最终不再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榷束制度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管理手段,用于控制重要商品的流通和价格,以维护国家财政和社会稳定。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对于现代人来说,“榷束”可能带来一种古老和限制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政府的严格管理和经济控制。
由于“榷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榷束”用于描述一个虚构的古代社会,展示政府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和人民的反抗。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古代市场和政府官员执行榷束政策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风音乐,营造古代社会的氛围。
由于“榷束”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尽管“榷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通过对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榷】
(形声。从木,寉(hè)声。本义:独木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两头聚石,以木横架之,故亦名石杠。”-榷,水榷横木,所以渡者也。 、 《广雅·释室》-榷,独梁也。 、 《初学记》-独木之桥曰榷。
2.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