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6:13
“凛凛”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寒冷、冷冽的样子,也可以形容气势威严、令人敬畏的样子。基本含义包括寒冷的感觉和强烈的威严感。
“凛凛”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形和发音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使用,形容寒冷的天气或威严的气势。
在**文化中,“凛凛”常与冬季、寒冷的气候以及威严的领导形象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常用来形容那些令人敬畏的人物或场景。
“凛凛”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畏和尊重。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寒冷的冬日、高耸的雪山或威严的领袖。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寒冷的冬日早晨或观看军事阅兵时使用“凛凛”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凛凛寒风中,梅花傲然绽放,不畏严寒,独显风骨。”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hilly”(寒冷的)或“majestic”(威严的),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凛凛”,因为后者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凛凛”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传达寒冷和威严的双重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能够丰富描述的层次,增强文本的情感深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凛凛”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1.
【凛】
(形声。从仌(bīng)冰。禀(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癛,寒也。从欠,廩声。字亦作凛。又作懔。 、 《素问·五运行大论》。注:“寒也。肾之性也。”-其性为凛。 、 《风俗通·究通》-寒则凛冻。 、 潘岳《悼亡诗》-凛凛寒风升。 、 潘岳《闲居赋》-凛秋暑退,熙春寒往。
【组词】
凛冽、 凛栗、 凛秋、 凛气、 凛寒
2.
【凛】
(形声。从仌(bīng)冰。禀(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癛,寒也。从欠,廩声。字亦作凛。又作懔。 、 《素问·五运行大论》。注:“寒也。肾之性也。”-其性为凛。 、 《风俗通·究通》-寒则凛冻。 、 潘岳《悼亡诗》-凛凛寒风升。 、 潘岳《闲居赋》-凛秋暑退,熙春寒往。
【组词】
凛冽、 凛栗、 凛秋、 凛气、 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