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3:54
榆荚雨: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榆树的果实(榆荚)像雨一样落下”。榆荚是榆树的果实,通常在春季成熟并随风飘落,形成一种如雨般的景象。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榆荚雨”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增添诗意和美感。例如,古代诗人在描述春日景色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自然环境中。
专业领域:在植物学或生态学中,可能会提到榆荚的生物学特性或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义词:榆钱雨(指榆荚像钱币一样落下)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如果要表达相反的意境,可以使用“干旱”或“无雨”。
词源:“榆荚雨”这个词汇源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主要在**文学中出现。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春天的到来、生命的循环等。
在**文化中,春天常被视为新生和希望的象征,因此“榆荚雨”这样的词汇往往与春天的美好景象联系在一起。
情感反应:这个词汇给人以清新、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和谐。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童年时在榆树下玩耍的情景,或是古代诗人的田园诗。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曾在某个春天目睹过榆荚雨,那种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榆荚雨纷纷,落在古老的石阶上,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视觉联想:想象一片榆树林中,榆荚如雨般飘落的景象。
听觉联想:可以联想到榆荚轻轻落在地面的声音,或是风吹过榆树的沙沙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榆荚雨”的词汇,但类似的自然现象可能被用不同的词汇描述。
“榆荚雨”这个词汇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语言的美。
1.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2.
【荚】
(形声。从艸,夹声。本义:“荚果”的简称)。
同本义。豆科植物的长角果或蓇葖,为单片或有两个以上果片(如蒴果)。
【引证】
《说文》-荚,草实也。 、 《广雅》-豆角谓之荚。 、 《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其荚二七,以为族。 、 《周礼·大司徒》。注:“荠荚王棘之属。”-其植物宜荚物。
【组词】
豆荚;皂荚;结荚;荚物、 荚钱
3.
【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下雨形。“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本义:下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雨,水从云下也。 、 《易·小畜卦》-密云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