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1:29
词汇“干瘪”是一个汉语词汇,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干瘪”字面意思是指物体因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收缩、失去弹性。基本含义可以引申为形容事物缺乏活力、内容贫乏或人显得憔悴、无精打采。
“干瘪”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干”和“瘪”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干燥和收缩。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就已经存在,并且组合起来形容物体因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收缩。
在**文化中,“干瘪”常与自然界的枯萎现象相联系,也常用来形容人的衰老或精神状态不佳,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视。
“干瘪”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衰败、无力和缺乏生机。在表达时,可能会引起听者的同情或对事物的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干瘪”来形容一篇缺乏新意的文章,或者形容一个长时间工作后显得疲惫不堪的朋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刻画出干瘪的容颜,却在心中,种下永不凋零的花。”
看到“干瘪”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枯黄的叶子、干涸的河床,或者是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干枯树枝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withered”或“shriveled”,它们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在使用上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
通过对“干瘪”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所传达的情感和联想。这个词在描述缺乏活力和生机的事物时非常有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活力和创造力,避免变得“干瘪”。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颡】
额头。
【引证】
《说文》-颡,额也。从页,桑声。 、 《方計》-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 、 《孟子》-可使过颡。 、 《孔子家语·困誓》-河目龙颡。 、 刘安《淮南子》-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
【组词】
颡骨、 颡泚、 颡汗
头。
【引证】
唐·杜甫《义鹘》-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