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5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53:36
“分陕之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指在陕地(今陕西省一带)分担重要的职责或任务。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重要的地方或关键时刻承担重大的责任。
在文学作品中,“分陕之重”常用于描述某人在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如历史小说、政治评论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的讨论或演讲中,它可以用来说明某人的重要职责或任务。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历史人物的责任和角色。
同义词:重任在肩、肩负重任、担纲重任 反义词: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分陕之重”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分陕而治,以辅周室。”原指周公旦和召公奭分别治理陕地的东西两部分,以辅佐周室。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泛指在重要地方或关键时刻承担重大责任。
在传统文化中,承担“分陕之重”的人通常被视为有能力和责任感的领导者。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关键时刻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反映了人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评价标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责任感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伟大领导者,如周公旦和召公奭,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和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感受到了“分陕之重”的压力和责任。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风雨飘摇夜,分陕之重肩。”
想象一位古代将军在战场上指挥军队,背景音乐是激昂的古筝曲,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分陕之重”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ar the burden”或“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但这些表达没有“分陕之重”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分陕之重”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承担重大责任的行为,还反映了*人对领导者的期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责任概念。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召公主之。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颖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镇武昌,并领江州。”
1.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2.
【陕】
古地名。战国陕邑,在今河南省陕县。
【引证】
《公羊传》-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中国陕西省的简称。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