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9:44
词汇“令官”在古代官制中指的是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通常是**身边的近臣或高级官员。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令官”字面意思是指负责发布命令或传达命令的官员。在古代,令官通常是的亲信,负责将**的旨意传达给各级官员和百姓。
“令官”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令”指的是命令或指令,“官”指的是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专门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
在古代社会,令官是皇权的重要代表,其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令官的存在强化了的权威,确保了政令的畅通无阻。
“令官”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权威、秩序和传统。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敬畏或距离感,因为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权力中心。
在现代生活中,“令官”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比喻那些在组织或团队中发布命令的人,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或项目负责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令官”比喻为时间的使者,传达着岁月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令官手持时光的圣旨,
穿越岁月的长廊,
每一道命令,
都是生命的篇章。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是国王的信使或传达重要信息的官员,如古罗马的使者(Legatus)。
“令官”一词虽然源自古代,但其概念在现代仍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比喻那些发布命令或指示的人时。了解“令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现代社会中的权威象征。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