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1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17:53
东道国: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主办国”或“接待国”。在现代用法中,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会议、体育赛事等中作为主办方的角色。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东道国。
“东道国”一词源于古代的“东道主”,原指在宴会上负责招待的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指代在国际活动中承担主办和接待角色的国家。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东道国的角色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例如,举办奥运会不仅是一个体育盛事,也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的机会。
提到东道国,可能会联想到热情好客、国际合作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个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积极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参加某个国际活动或访问某个东道国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加深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东道国比喻为一个热情的主人,欢迎世界各地的客人:
东道国,热情如火, 张开双臂,迎四方客。 文化盛宴,心灵交融, 共谱一曲,和谐之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在举办国际活动时的热闹场景,国旗飘扬,人们欢聚一堂。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欢快的进行曲或国际友谊的主题曲。
在不同语言中,“东道国”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主办或接待的国家。例如,英语中常用“host country”来表示。
通过对“东道国”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角色。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互动的复杂性。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