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3:39
“沿波讨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顺着水流去寻找水源。基本含义是比喻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根本或起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作者深入研究某个主题或历史**的根源。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深入探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深度。
同义词:追根究底、溯源求本、寻根问底 反义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沿波讨源”更强调顺着线索或路径去寻找源头,而“追根究底”则更侧重于彻底弄清楚问题的根本原因。
“沿波讨源”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喻。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学者或研究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和研究方法。这个成语体现了**人对于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重视,与儒家文化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相呼应。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赞赏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真相的人,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尊敬的。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使用“沿波讨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研究一个复杂的项目时,我会从最基础的数据和文献开始,逐步深入,直到找到问题的核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沿波讨源,溯流而上,
寻觅那最初的星光。
在知识的海洋,
探寻真理的宝藏。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沿着一条河流向上游走,寻找水源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水流的声音,以及探索者在寻找过程中可能发出的思考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llow the trail back to its source”或“trace back to the origi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都强调了追根溯源的概念。
“沿波讨源”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会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有深入探究的勇气和耐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虽幽必显。
1.
【沿】
同本义。
【引证】
《左传》-王沿夏,将欲入鄢。 、 《书·禹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组词】
沿溯、 沿涉、 沿流
遵循;因袭。
【引证】
《礼记·乐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理。
【组词】
沿袭、 世代相沿;相沿成习;沿习、 沿惯
2.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3.
【讨】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讨,治也。 、 《玉篇》-讨,诛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 、 《左传·襄公五年》-楚人讨陈叛。
4.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