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1:05
擢第(zhuó d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选拔、提升”,特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获得官职或晋升。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擢第即指通过科举考试并被授予官职。
擢第一词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尤其是在描述古代科举制度和官员选拔的语境中。在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正式或学术性的文本中。
同义词:选拔、提升、晋升、提拔 反义词:贬谪、降职、罢黜
擢第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擢”意为选拔、提升,“第”指等级、名次。在科举制度中,“第”特指考试的名次,因此“擢第”即指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的官职或晋升。
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擢第意味着个人通过严格的考试体系,获得社会地位和官职。这一制度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重视教育和学问的社会风气。
擢第一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象征着努力和成功。它让人联想到古代士人勤奋学*、追求功名的场景,以及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但“擢第”一词仍可用于比喻性的语境,如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或晋升。
在诗歌中,可以将“擢第”融入对古代士人奋斗和成功的描绘: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擢第名方垂紫绶,登坛策马踏青云。
古来才大难为用,今见斯人始信真。
擢第一词可以联想到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如考生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考官在阅卷时的严肃表情,以及宣布成绩时的庄重氛围。这些场景可以通过绘画、电影或音乐来表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通过考试或竞赛获得荣誉或职位,如英国的公学考试或美国的律师资格考试。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选拔机制,但核心理念相似。
擢第一词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选拔和晋升的普遍需求。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现代语境中灵活运用。
1.
【擢】
(形声。从手,翟(dí)声。本义:抽引,拉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擢,引也。 、 《方言二》-擢,拔也。 、 《小尔雅》-拔根曰擢。 、 《史记·范雎列传》-擢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 、 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 、 《韩非子·奸劫弑臣》-卓齿之用齐也,擢湣王之筋,悬之庙梁。 、 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 汉·王符《潜夫论》-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 、 明·刘基《如梦令·题画》-风起,风起,擢入白擢花里。
【组词】
擢筋剥肤、 擢发
2.
【第】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引证】
《小尔雅·广诂》-第,次也。 、 《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楚国第。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组词】
等第、 第次、 第老的、 第三本《诗经》、 第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