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0:23
“枯木死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干枯的树木和熄灭的灰烬,通常用来形容事物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毫无生气和希望。
在文学中,“枯木死灰”常用来比喻人物的心境或环境的萧条。例如,在描述一个经历了巨大打击或悲伤的人时,可以用这个词来表达其内心的绝望和无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刻的沉闷和无趣。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现象或个体状态的停滞不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死气沉沉”更强调气氛的压抑,而“凋零”则更多用于形容植物或自然景观的衰败。
“枯木死灰”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枯木”和“死灰”两个词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极端的衰败状态。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就已经被用来形容人物或环境的极度萧条。
在**文化中,“枯木死灰”常常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联系,表达一种超脱和放下的态度。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
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哀,它让我联想到荒凉的景象和绝望的心情。在表达时,这个词能够有效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无力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个长期失业的朋友时使用了“枯木死灰”这个词,来形容他失去希望和动力的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枯木死灰般的夜, 星辰也黯淡无光。 心中的火焰, 在寂静中悄然熄灭。
视觉上,“枯木死灰”让我想到荒废的花园,干枯的树枝和灰蒙蒙的天空。听觉上,可能是寂静无声,或者是风吹过枯枝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as a doornail”或“lifeless”,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枯木死灰”更具有形象性和文学性。
“枯木死灰”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形象地描述一种状态,还能够传达出深层的情感和氛围。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个词,以及它在我表达中的重要性。
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若说他既看得入眼,这心就同~,丝毫不动,这心地也就太冷了,更不是情理。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3.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4.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