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5:31
词汇“烦聩”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由两个字组成:“烦”和“聩”。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烦聩”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烦聩”可以理解为因耳聋或无知而感到烦躁不安的状态。
由于“烦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出现,用以形容某人因无知或耳聋而感到困扰。
在古代社会,耳聋或无知可能被视为一种缺陷,导致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困扰。因此,“烦聩”可能在描述这类社会现象时被使用。
“烦聩”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同情和理解,因为它描述了一种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感到困扰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烦聩”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因听力障碍或认知障碍而感到困扰的人,我们可以用这个词来描述他们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用“烦聩”来形容一个人在迷茫和困惑中的心情,例如:
夜深人静时,心随梦飘摇,烦聩之中,寻觅一丝光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周围是模糊的影像,耳边是模糊的声音,这种场景可以与“烦聩”的感受相联系。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烦聩”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因无知或耳聋而感到的困扰。
“烦聩”是一个描述因无知或耳聋而感到烦躁不安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中的相关描述,并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1.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2.
【聩】
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引证】
《说文》-聩,生而聋也。从耳,贵声。 、 《东坡志林》-蕲州庞君安常善医则聩。 、 《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
【组词】
聩眊
昏聩,不明事理。
【引证】
皮日休《耳箴》-近愚则聩。 、 孔尚任《桃花扇》-开聋启聩。
【组词】
聩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