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1:39
墓俑:指古代用于陪葬的人形或动物形陶俑、木俑等,通常用于模拟墓主人生前的侍从、仆人或动物,以供其在阴间使用。
墓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其含义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在古代,墓俑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信仰和技术水平。
墓俑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陪葬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艺术和的重要资料。墓俑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有关。
墓俑常带有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情感,它们让人联想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在现代,墓俑也常被用作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被一组秦代的兵马俑深深吸引,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让我对古代**的军事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墓俑可以被描绘为沉默的见证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在尘封的古墓中,
墓俑静静站立,
千年的沉默,
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观看墓俑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听觉上,墓俑可能让人联想到考古挖掘的声音,或是古代乐器的回响。
在不同文化中,陪葬品的形式和意义各不相同。例如,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与**的墓俑在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有显著差异。
墓俑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化的信息,也是现代人理解历史和艺术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墓俑的背景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墓】
(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同本义。后不加区别,统称作墓。
【引证】
《说文》-墓,丘也。 、 《广雅》-墓,冢也。 、 《论衡·讥日》-墓,土也。 、 《周礼·墓大夫》注-冢茔之地。 、 《礼记·曲礼》-适墓不登垄。 、 《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古也墓而不坟。 、 《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 《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 、 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组词】
墓庐、 墓隧、 墓堂、 墓庭
2.
【俑】
(形声。从人,甬(yǒng)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引证】
《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 《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 《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组词】
陶俑;武士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