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3:58
“惊恐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极度恐惧而脸色变得苍白或失去血色。这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或惊吓时,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在文学作品中,“惊恐失色”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让人感到极度害怕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恐惧反应的生理表现。
同义词:
反义词:
“惊恐失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惊恐”和“失色”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惊恐”指的是恐惧,而“失色”则是指脸色变得苍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惊恐失色”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生死、灾难等极端情况时的反应。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人对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细腻描绘。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电影中的惊险场景,或是现实生活中突发的危险**。这种联想影响了我对紧急情况的认知和表达。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山区徒步时突然遇到一只野狗,我当时的反应可以说是惊恐失色。这个成语准确地描述了我当时的情绪和生理反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风声鹤唳,行人惊恐失色,唯我独行,心如止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色苍白,眼神惊恐,身体僵硬。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叫声、风声或是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pale with fear”或“go white with terror”,这些表达也强调了恐惧导致的生理变化。
“惊恐失色”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人在恐惧中的生理反应,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危险时的共同心理状态。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