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0:41
七驺(qī zō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官吏出行时,由七名骑马的侍从组成的队伍。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官制,用以描述官吏出行的排场和规格。
在文学作品中,七驺常用来描绘官吏的威严和权势,或者用来讽刺官场的奢华和虚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相关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七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用以探讨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官吏文化。
同义词中,“仪仗”更侧重于正式场合的队伍,而“随从”和“侍从”则更泛指跟随的人员。反义词则强调了与官吏相对的普通民众。
七驺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官吏的出行队伍规模和组成是根据其官职高低来规定的,七驺是其中一种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描述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固定表达。
在古代,官吏的出行方式和排场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七驺**作为官吏出行的一种规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吏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描绘,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线索。
七驺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吏的威严和权势,也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厚重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现代社会平等和民主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七驺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历史小说或观看古装剧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古代官吏文化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古道尘飞扬,七驺马蹄响, 官吏威仪显,历史长河淌。”
七驺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吏出行的场景,尘土飞扬的古道,马蹄声响,侍从们整齐的队列。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对古代官吏出行的生动描绘。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官吏出行规格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中世纪,贵族出行时也有类似的仪仗队伍。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地区在相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象征。
七驺这个词汇不仅是古代*官吏文化的象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官制的重要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并在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驺】
(形声。从马,刍(chú)声。本义:主驾车马的小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驺,厩御也。 、 《礼记·月令》-命仆及七驺咸驾。 、 《诗·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疏:“掌马之官,兼掌御事,谓之御驺。”-孟氏之御驺。 、 《汉书·惠帝纪》-武士驺比外郎。 、 《左传》-使训群驺知礼。
【组词】
驺卒、 驺御、 驺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