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7:51
“中观”一词源自哲学,特指中观学派(Madhyamika)的教义。中观学派是大乘的一个重要分支,由印度大师龙树(Nagarjuna)创立。中观的核心思想是“空性”(śūnyatā),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中观强调通过“中道”(madhyamapratipad)来理解世界,即避免极端的二元对立,如存在与非存在、永恒与无常等。
在哲学中,“中观”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和修行方法。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象征平衡、中庸或避免极端的态度。在口语中,除非在特定的或哲学讨论中,这个词可能不常被使用。
“中观”一词直接来源于梵文“Madhyamaka”,意为“中间的”或“中道的”。在传入后,这个词被翻译为“中观”,并在汉传中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哲学领域内保持了其专业性和特定含义。
在**文化中,“中观”是一个核心概念,影响了许多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它强调的平衡和避免极端的思想,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也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中观”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和与智慧。它让我联想到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内心的宁静。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禅修中心学*过中观的概念,这帮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平衡和冷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中观”:
在生活的波涛中,我寻求中观,
不是极端的岸,而是平静的港湾。
“中观”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山水画和轻柔的**音乐,它们都传达了一种平和与内省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观”通常被翻译为“Middle Way”或“Madhyamaka”,在不同的**传统中保持了其核心意义。
“中观”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奥且富有哲理的概念,它不仅在*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学和理解“中观”,我更加重视平衡和避免极端,这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