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0:47
“仗义直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为了正义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批评。这个词汇强调的是在面对不公正或错误时,勇于表达真实的意见,不畏权势,不回避问题。
“仗义直言”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仗义直言”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忠诚”相联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强调个人在面对不公时应持有的正义感和勇气。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直、勇敢的正面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仗义直言的情况,虽然当时可能会感到不安,但事后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也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仗义直言”来表达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如:“在黑暗中,我仗义直言,不为名利,只为心中的光明。”
想象一个勇敢的演讲者在公众面前大声疾呼,揭露不公,这种场景可以与“仗义直言”联系起来。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乐曲来增强这种正义感和勇气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truth to power”,强调的是对权威说出真相的勇气。
“仗义直言”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正义感的词汇,它鼓励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勇于发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坚持原则,勇于表达真实的想法。
1.
【仗】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仗剑从之。 、 《史记·刺客列传》-独行仗剑至韩。
【组词】
仗斧、 仗节、 仗策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