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45:13
假定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暂时认为某事是真实的或正确的。它通常用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法律程序或日常交流中,作为一种假设或前提。
“假定”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组合“假”(暂时、不真实)和“定”(确定、固定)反映了其基本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保持了其核心意义,但在使用上更加灵活和广泛。
在中华文化中,“假定”常与逻辑思维和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强调在没有充分证据时的谨慎态度。在社会交往中,它也体现了对他人行为的宽容和理解。
“假定”这个词给人一种开放和探索的感觉,它鼓励人们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它也可能带来一种不确定性或风险感,因为它涉及对未知的暂时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假定”来处理不确定的情况,例如在规划活动时假定天气会好,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假定他人的善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假定”:
假定风有颜色, 那会是怎样的画卷? 假定梦能触摸, 那会是怎样的世界?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海边,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假定和希望。音乐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钢琴曲,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对未知的期待。
在英语中,“假定”可以对应为“assume”或“presume”,它们在不同语境中有着相似的用法,但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例如,“assume”可能更倾向于无根据的假设,而“presume”则可能基于某种程度的合理推测。
“假定”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在缺乏信息时进行推理和决策,还鼓励我们保持开放和探索的心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假定”对于提高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