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9:12
“假官”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冒充官员或假装拥有官方身份的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正式官方职位或授权,但通过伪装或欺骗手段,使他人相信其具有官方权力或地位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假官”常被用来描绘社会中的欺诈行为或讽刺官场的腐败。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装腔作势或冒充权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假官”可能涉及到身份欺诈或非法行使官方权力的问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冒牌货”更侧重于假冒的性质,“伪官”则强调其虚假的官方身份。
“假官”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假”和“官”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虚假”和“官员”。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并不常见,更多是在近现代社会问题凸显后才开始频繁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身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尊重,因此“假官”现象往往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假官现象受到更严格的法律制裁。
“假官”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欺骗、不诚信和权力滥用。这种词汇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公众对政府或官方机构的不信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自称是官方人员但行为可疑的人,我们可能会用“假官”来形容他们,提醒他人警惕。
在创作中,可以将“假官”作为一个角色,通过其行为和结局来反映社会对诚信和正义的追求。
视觉上,“假官”可能让人联想到穿着不合适的制服或佩戴虚假徽章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严厉的审讯声或揭露真相的报道。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impostor”(英语)或“faux officier”(法语)也存在,它们都指代类似的概念,即冒充官方身份的人。
“假官”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诚信和正义的追求。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