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7:36
周公旦:周公旦是**古代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被后世尊为“周公”。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周公旦常被提及,用以象征智慧和贤德,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提到“周公之德”。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周公”有时被用来指代梦境的解释者,源于“周公解梦”的民间传说。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和政治学领域,周公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政治改革、法律制度和文化贡献上。
同义词:贤相、辅政、摄政王
反义词:奸臣、暴君、昏君
周公旦的名字来源于其身份和地位,“周”指周朝,“公”是对贵族的尊称,“旦”是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公”成为了一个象征智慧和贤德的代名词。
周公旦在文化中被视为贤德的典范,他的政治改革和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周公旦的形象常被用来教育和激励后人。
周公旦的形象给人以稳重、智慧和贤德的联想,他的故事和成就常常激发人们对正义和智慧的追求。
在历史学*中,周公旦的故事和贡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文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周公旦之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周公旦的形象可以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礼乐和政治活动,相关的视觉联想可以是古代的宫殿、服饰和仪式,听觉联想则可以是古代的乐曲和颂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周公旦这样的人物可能是古罗马的西塞罗或古希腊的梭伦,他们在各自文化中也是智慧和贤德的象征。
周公旦作为古代的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和故事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周公旦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这对于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周】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周,密也。 、 《国语·鲁语》-忠信为周。 、 《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自周有终。 、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人不可不周。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孙子·谋政》-辅周则国必强。 、 唐·韩愈《原毁》-责己也重以周。
【组词】
周悉、 计划不周;周谋、 周严、 周谨、 周虑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旦】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 《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 、 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 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