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4:42
“儆戒”(jǐng ji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警告或惩罚来使人警惕,以免再犯错误。它强调的是一种预防性的警告或惩罚,目的是为了防止未来的不良行为或错误。
在文学作品中,“儆戒”常用于描述通过历史**或人物故事来警示后人,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的警告,例如:“这次我只是儆戒你,下次就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你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教育,它可能涉及到具体的惩罚措施,以防止学生或公民重复违法行为。
同义词中,“警告”更侧重于直接的告诫,而“儆戒”则更强调通过实例或**来达到警示的目的。反义词则体现了“儆戒”的负面预防性质与正面激励性质的对立。
“儆戒”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儆”字有警惕、戒备的意思,“戒”字则有戒除、避免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儆戒”来表达通过历史**来警示后人的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儆戒”常常与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训相结合,强调通过历史来教育后人,以达到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目的。
“儆戒”一词往往带有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责任感和对未来的预防。在个人表达中,使用“儆戒”可能会给人一种认真和负责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在管理团队时发现有成员犯错,我可能会使用“儆戒”的方式来提醒他们,确保团队的整体效率和纪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历史的钟声,儆戒着未来的脚步,不让悲剧重演,不让希望沉沦。”
视觉上,“儆戒”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警示牌或现代的交通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安全。听觉上,它可能与严肃的演讲或警告声联系在一起。
在英语中,“儆戒”可以对应到“warning”或“caution”,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直接的告诫,而不像“儆戒”那样强调通过历史或**来达到警示的目的。
“儆戒”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儆戒”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严肃和预防性的信息。
1.
【儆】
(形声。从人,敬声。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儆,戒也。 、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注-儆,备也。 、 《左传·昭公十八年》-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 、 《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官、巷伯儆宫。
【组词】
儆悟、 儆守、 儆惧、 儆懔、 儆戢、 儆儆、 儆动、 儆畏
2.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