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0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04:06
词汇“印状”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词汇。由于缺乏具体的上下文,我将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印状”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某种形状类似于印章或印记的物体或图案。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能指代具体的物体形状,也可能比喻性地描述某种特征或模式。
由于“印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印”和“状”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形状或状态类似于印章。
在中国文化中,印章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用于官方文件、艺术品和个人收藏。因此,“印状”可能在讨论与印章相关的文化现象时出现。
“印状”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传统和权威,因为它与印章这一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物品相关。
由于“印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在特定的学术讨论或艺术创作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现象或作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在石上刻下印状的痕迹,每一道都是时间的诗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如英语中的“stamp-like”或“imprint-like”。
“印状”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学术和艺术语境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印】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 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 《苍颉篇》-印,验也。 、 《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玺谓之印。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 、 、 、
【组词】
印务、 印券、 印佩、 印牌、 印囊、 印曹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