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3:15
“唇尖舌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尖锐,舌头灵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尖刻、机智,能够迅速、巧妙地应对各种情况,尤其是在辩论或争论中表现出色。
在文学作品中,“唇尖舌利”常用来形容那些善于言辞、能言善辩的角色,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口才,也可以用来批评某人说话尖酸刻*。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辩论,这个词汇强调的是辩论技巧和语言能力。
同义词中,“口若悬河”强调说话流畅,而“能言善辩”和“伶牙俐齿”更侧重于辩论技巧和反应速度。反义词则描述了说话不流利或不善于表达的情况。
“唇尖舌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口才和辩论技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说话技巧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善于言辞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在古代文人墨客中,能够唇尖舌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这种能力在公共演讲、辩论和商业谈判中仍然非常重要。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既欣赏又警惕。欣赏的是那些能够巧妙应对挑战的人,警惕的是过度尖刻的言辞可能伤害他人。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在辩论场上光芒四射的辩手,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巧妙化解尴尬局面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唇尖舌利的同事,他在会议上的发言总是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提出有力的论点。这种能力不仅帮助他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功,也让我学到了如何在紧张的讨论中保持冷静和清晰表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唇尖舌利如剑锋,
言辞之间显英雄。
智慧火花燃不尽,
辩论场上展风流。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那些在辩论赛中激烈交锋的场景,辩手们表情严肃,言辞犀利。听觉上,我会想象那些快速、有力的辩论声音,如同乐器演奏中的快速音符,充满节奏感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rp-tongued”或“witty”,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那些说话机智、反应迅速的人。不同文化中对于口才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于语言能力的认可。
“唇尖舌利”这个词汇在我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语言能力,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口才的重视。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技巧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言辞都是一种宝贵的技能。
你唇尖舌利,让人无法回答。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尖】
(会意。从小,从大。一头小一头大为尖。本义:物体的末端细削而锐利)。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尖,锐也。
3.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4.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