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9:40
词汇“[日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日昳”(rì yì)的字面意思是太阳偏西,即太阳过了正午开始向西偏斜的时刻。在古代,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一天中的某个特定时段,大约是下午的时间。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词歌赋,可能会使用“日昳”来描绘时间的流逝或表达某种情感。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被更常见的词汇如“下午”所替代。
“日昳”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被更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时间的划分更为细致,人们使用如“日昳”这样的词汇来精确描述时间。这与现代社会对时间的划分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日昳”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诗词创作。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
在创作一首古风诗时,可以使用“日昳”来增添诗意:“日昳时分,独坐窗前,思绪随风飘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午后独坐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太阳的位置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日昳”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学习和理解这个词汇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在文学和历史中的应用。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禺】
(象形。小篆字形,象沐猴形。本义:兽名,一种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 、 《山海经》。郭璞注:“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有兽焉,其状如禺而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