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16
“廪饷”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廪”和“饷”。其中,“廪”字原指古代官府储存粮食的仓库,后来引申为储存的粮食本身;“饷”字则指军队的粮饷或给养。因此,“廪饷”合起来主要指军队的粮食补给,也可以泛指任何形式的粮食供应或补给。
在古代文献中,“廪饷”常用于描述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在战争或军事行动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军事相关的专业文本中。在口语和日常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不常见。
“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仓库,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仓库中的粮食。“饷”字则源于古代军队的粮饷制度,后来泛指各种形式的供给。两个字合并使用,主要在古代军事文献中出现,反映了古代军队对粮食补给的重视。
在**古代,军队的廪饷供应是维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廪饷”一词在古代军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后勤的重视。
“廪饷”一词带有一种历史和军事的沉重感,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艰苦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它也让人思考现代社会中后勤保障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中,“廪饷”一词不常使用,但在学*历史或军事知识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军事制度和文化。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廪饷”一词来增加文本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如描述古代战争场景中的后勤补给线。
结合古代军队的图像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廪饷”的实际应用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鼓和号角声,以及士兵们搬运粮草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military provisions”或“army rations”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廪饷”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的军事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廪】
(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 、 《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 、 《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余刀布,有囷廪。 、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 、 《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 、 《荀子·富国》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 《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 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组词】
廪囷、 廪粟、 廪庚
2.
【饷】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餉,饟也。 、 《广韵》-餉,餉馈。 、 《说文》-饟,周人谓餉曰饟。 、 《尔雅》-饟,馈也。 、 《汉书·食货志下》-种饟粮食。 、 《汉书·严助传》-輓车奉饟者。 、 《后汉书·章帝纪》。注:“餉,粮也,古餉字。”-为雇耕佣,凭种餉。 、 前蜀·韦庄《纪村事》-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组词】
饷田、 饷人、 饷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