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2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26:19
“声东击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发出声音在东边,实际攻击在西边。基本含义是指用假象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从而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军事策略或战术上的巧妙运用。
“声东击西”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后在《三国演义》等历史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谋和策略被高度推崇,因此“声东击西”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和策略的联想,常与聪明、机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需要巧妙策略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人际交往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声东击西,星辰指引迷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战场上的画面,一侧士兵大声呐喊,另一侧则悄然发起攻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feint to the east and strike to the west”,意思相近,但不如“声东击西”简洁有力。
“声东击西”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策略中有重要应用,也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展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深刻的智慧内涵。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3.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4.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