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3:28
“廪君”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管理粮仓的官员。字面意思中,“廪”指的是粮仓,“君”则是对官员的尊称。因此,“廪君”可以理解为负责管理国家或地方粮仓的高级官员。
在古代文献中,“廪君”常出现在描述官职和职责的语境中。例如,在《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有关于廪君职责的详细记载。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官僚体系或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廪君”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但在历史研究和古代文献解读中仍有其价值。
在古代**,粮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廪君的角色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在社会背景中,廪君代表了古代官僚体系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结构。
提到“廪君”,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官僚体系、严谨的职责和古代社会的秩序。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权威感,同时也可能让人思考古代官员的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生活中,“廪君”这个词汇并不常见,但在学*历史或阅读古代文献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廪君”这个词汇来描绘一个古代官员的形象,增加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结合古代粮仓的图片或古代官员的服饰,可以更好地理解“廪君”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钟声或官员的宣读声,营造出一种古代官场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负责粮食管理的官员,但其称呼和具体职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罗马,类似的官员可能被称为“Aedile”,负责城市的管理和粮食供应。
“廪君”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在理解古代*的官制和粮食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廪】
(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 、 《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 、 《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余刀布,有囷廪。 、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 、 《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 、 《荀子·富国》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 《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 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组词】
廪囷、 廪粟、 廪庚
2.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