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9:53
无可否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法否认”或“不容否认”。它强调某件事情的真实性或重要性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合理地否认它。
在文学作品中,无可否认 常用于强调某个事实或观点的重要性,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在口语交流中,它可以用作强调某人观点或经历的真实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学术讨论中,它用于强调证据或论点的不可辩驳性。
无可否认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稳定性与传承性。
在中国文化中,无可否认 常用于正式或重要的场合,用以强调事实的确定性和不可辩驳性。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事实和证据的传统。
使用 无可否认 时,常带有一种坚定和权威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确凿的证据和不容置疑的真理。
在学术讨论中,我曾使用 无可否认 来强调我的研究数据的有效性,这帮助我在辩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无可否认,春风拂过,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无可否认 让人联想到法庭上律师坚定陈述的场景,或是学者在学术会议上自信展示研究成果的画面。
在英语中,无可否认 可以对应为 "indisputable" 或 "undeniable",它们在强调事实的不可辩驳性方面与 无可否认 相似。
无可否认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提供了强调和确信的效果,还在文化和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说服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一般的作家们受着战争的强烈刺激,都显示着异常的激越,而较少平衡的静观。这是~的事实。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可】
3.
【否】
闭塞;阻隔不通。
【引证】
《广雅》-否,隔也。 、 《诗·小雅·何人斯》-否难知也。 、 《匡谬正俗》-否者,蔽固不通之称。 、 《汉书·刘向传》-否者,闭而乱也。
【组词】
否滞、 否塞、 否结、 否隔、 否道、 否闭
贬斥。
【引证】
《世说新语》-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4.
【认】
(形声。从言,忍声。本义:认识,辨明)。
同本义。
【引证】
《水浒传》-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 、 《古今小说》-过了数日,待没了认色,却将去本府告赏。
【组词】
认出他失散多年的兄弟;认记、 认色、 认旗、 认领、 认证、 认透、 认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