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5:41
危殆(wēidà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处于危险或不安全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状况非常危险,接近崩溃或失败的边缘。
“危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危”字意为危险,而“殆”字意为几乎、接近。两个字组合起来,强调了接近极限的危险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危殆”常与强调预防和及时干预的观念相联系,如中医强调的“治未病”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危殆之前进行预防和治疗。
这个词给人一种紧迫和焦虑的感觉,常与生命垂危、局势紧张等负面情境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新闻报道、健康咨询等场合会遇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思绪危殆,如悬一线。”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ritical”或“precarious”,它们在描述危险或不稳定状态时与“危殆”有相似的含义。
“危殆”是一个描述极端危险状态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应用,尤其是在需要强调紧急性和严重性的场合。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况。
1.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2.
【殆】
(形声。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殆,危也。 、 《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 、 《书·秦誓》。传:“危殆。”-亦曰殆哉。 、 《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晋有三不殆。 、 《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兵殆于垂沙。 、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韩非子·三守》-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 《韩非子·扬权》-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 、 《韩非子·忠孝》-此二者,殆物也。
【组词】
殆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