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7:29
山踯躅(shān zhí zh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山中的徘徊”或“山中的停留”。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山中徘徊不前,或者比喻事物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
在文学作品中,山踯躅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山中的迷茫或犹豫不决的状态。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或无法前进。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生态学,它可能指某种生物在山区的特定行为模式。
同义词:徘徊、犹豫、踌躇、停滞 反义词:前进、果断、迅速、进展
山踯躅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形容词性的用法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法逐渐固定,多用于文学和比喻性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山常常象征着高远和隐逸,山踯躅**因此也带有一种寻找自我或探索未知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确定。
山踯躅给人以深沉、内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孤独、探索和内心的挣扎。它能够激发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山踯躅可能与某次在山中徒步旅行时的犹豫不决或对未来道路的迷茫有关。这个词汇帮助我表达了对未知和挑战的复杂情感。
在诗歌中,山踯躅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在山中徘徊的孤独身影,或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
山风轻拂,踯躅的身影,
在青石小径上徘徊。
心中的迷雾,何时能散?
山踯躅,人生的问号。
结合图片,山踯躅可以联想到山中蜿蜒的小径和孤独的旅人。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山间的风声和鸟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ndering in the mountains”或“lingering in the mountains”,但这些表达缺乏山踯躅所特有的文学和比喻色彩。
山踯躅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中的徘徊,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迷茫和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丰富了我的词汇库,帮助我更准确和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踯】
徘徊。
【引证】
《视学及士习文体策》-踯于六闲。
【组词】
踯跼
蹬踢。
【引证】
唐·柳宗元《牛赋》-喜则齐鼻,怒则奋踯。
【组词】
踯踏
3.
【躅】
足迹。
【引证】
《说文》。按,迹也。-躅,钲躅也。从足,蜀声。 、 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尘游躅于蕙路。
【组词】
躅路
功绩。
【引证】
梁启超《戴东原图书馆缘起》-校长程君仲沂及奉职斯校之诸君子,低回遗躅,观感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