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5:14
狡黠(jiǎo xiá)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行为聪明而狡猾,通常带有贬义。它描述的是一种通过巧妙或不正当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行为或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狡黠”常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复杂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机智或诡计多端。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用来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
“狡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狡”意为狡猾,“黠”意为聪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主要用来描述那些聪明但不够正直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狡黠往往与负面形象相关联,如奸诈小人。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有时也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巧妙应对的人。
“狡黠”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可信赖和阴险。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诚实行为的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以狡黠的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虽然总能找到解决方案,但他的方法常常让人感到不舒服。
在诗歌中,可以将“狡黠”融入描述自然界中动物的机智行为,如狐狸的狡黠。
想象一只狐狸在月光下悄悄移动的画面,或是描述一个角色轻声细语中透露出的狡黠,这些都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增强“狡黠”的印象。
在英语中,“狡黠”可以对应为“cunning”或“sly”,这些词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但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带有正面的机智意味。
“狡黠”是一个描述人性复杂性的词汇,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图。
1.
【狡】
(形声。从犬,交声。本义:小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狡,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 、 《淮南子·俶真》-狡狗之死也。
【组词】
狡犬
2.
【慝】
(会意。从匿,从心。匿(nì),隐藏。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本义:邪恶,恶念)。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文:“慝,言隐匿其情以饰非。”-崇谗慝也。 、 《周礼·环人》。注:“慝,阴奸也。”-察军慝。 、 《左传·僖公十五年》。注:“阴恶,非法所得。”-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奸恶也。”-日入慝作。 、 《周礼·匡人》。注:“奸伪之恶也。”-匡邦国而观其慝。 、 唐·刘叉《雪车》-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
【组词】
慝人、 慝作、 慝伪、 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