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6:40
“出家修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离开世俗生活,投身于修行之中。在、道教等**体系中,出家修行通常意味着放弃家庭、财产和社会地位,剃度为僧尼或道士,过一种简朴、禁欲的生活,以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悟道。
在文学作品中,“出家修行”常常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精神追求或逃避现实的手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或敬仰之情。在专业领域,如学、社会学等,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实践、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同义词:剃度、皈依、遁入空门 反义词:还俗、入世、尘缘未了
“出家”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原指离开家庭,后逐渐与修行联系在一起。“修行”则源于,指通过实践佛法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出家修行”这一特定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出家修行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超越。它体现了个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物质欲望的放弃。在社会层面,出家修行也反映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出家修行”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寺庙、悠远的钟声和僧侣的诵经声。它也可能引发对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的深层次思考。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或听说过某人出家修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人生的转折和深刻的启示。例如,一个朋友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后,选择了出家修行,这让我对生命的脆弱和精神的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出家修行”融入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之中:
山间古刹,钟声悠扬,
出家修行,心随云飘。
尘世繁华,皆成过往,
唯有佛法,永驻心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僧人在静谧的山林中打坐,周围是翠绿的竹林和清澈的溪流。背景音乐是悠扬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超脱。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onastic life”(修道生活),指的也是离开世俗生活,投身于**修行。不同文化中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出家修行”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实践,也反映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生活的超越。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传统和人生哲学。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修】
(形声。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修,饰也。 、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 《楚辞》-美要眇兮宜修。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
【组词】
修容、 修词、 修饰边幅、 修娖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