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1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11:27
焚书坑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焚烧书籍和活埋儒生。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即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进行的焚书坑儒政策。这一政策旨在消除异己思想,巩固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文化和知识的损失。
在文学作品中,“焚书坑儒”常用来形容极端的文化压制和思想控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极端审查或迫害。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政治学,这个词汇则更多地被用来讨论权力、文化和知识的关系。
同义词:文化清洗、思想迫害、知识压制 反义词:文化繁荣、思想自由、知识普及
“焚书坑儒”这个成语直接来源于秦始皇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代具体的历史,而是泛指任何形式的文化和思想迫害。
在**文化中,“焚书坑儒”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词汇,代表了权力对知识和文化的极端控制。这个词汇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知识自由和思想多样性的重视。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悲剧和文化损失。它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知识自由和文化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批评那些试图控制信息流通和思想表达的行为。例如,当看到某些国家对互联网进行严格审查时,我可能会说这就像是现代版的“焚书坑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那焚书坑儒的夜里,
星光黯淡,文化凋零。
如今我们重拾书卷,
誓不让历史重演。
想象一幅画面:熊熊烈火中,书籍化为灰烬,儒生在绝望中呼喊。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沉重和悲哀。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壮的古典音乐来配合这种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可能包括“文化大革命”(在**以外的地方)或“书籍禁令”(在其他国家)。这些词汇都反映了权力对文化的控制和审查。
“焚书坑儒”这个词汇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也是对知识和文化自由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知识自由。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3.
【坑】
(形声。从土,亢声。本义: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坑,堑也,壑也。 、 《广东军务记》-或被坑水冲淹。
【组词】
刨个坑;挖坑;坑阱、 坑坎
4.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