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25
词汇“南辏北辙”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战国策·齐策五》。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南辏北辙”字面意思是向南走的车轮却向北行驶,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或者方法和目标不一致。
“南辏北辙”源自《战国策·齐策五》,原文是“南辕北辙”,后来演变为“南辏北辙”。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行动与目标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否则会事倍功半。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讽刺的感觉,因为它揭示了人们有时会因为错误的策略或方法而走向失败。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项目进展南辏北辙的情况,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南辏北辙行,心随梦远航。虽路途迂回,终抵彼岸光。”
想象一辆车在向南的道路上行驶,车轮却向北转动,这种视觉冲突可以引发深刻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但“南辏北辙”更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
“南辏北辙”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提醒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舣】
使船靠岸
【组词】
舣舟、 舣楫
3.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4.
【驾】
(形声。从马,加声。本义:以轭加于马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驾,马在轭中。 、 《吕氏春秋·贵因》-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驾言兮焉求。
【组词】
驾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