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5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52:39
词汇“名论”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名论”可能是指“著名的论点”或“有名气的论述”。为了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从这个词汇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
“名论”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或社会中广为人知且被广泛认可的观点或论述。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被多次引用或讨论的理论或观点。
由于“名论”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名”(著名)和“论”(论点)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名论”可能指代那些被广泛接受和尊重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代表了某种共识或权威。
提到“名论”,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权威、认可和影响力。它给人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代表了知识和智慧的结晶。
在学术研究或专业讨论中,引用或提出一个“名论”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例如,在撰写论文时,引用一个领域的名论可以提升研究的可信度。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名论”作为一个象征,代表智慧和真理。例如:
在知识的海洋中,名论如灯塔般指引着探索者的方向。
提到“名论”,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图书馆中厚重的书籍、学术讲座中教授的演讲,或是学术会议上学者们的讨论。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名论”的词汇,但类似的观念存在于各种学术和专业领域中,如英语中的“famous theory”或“well-known argument”。
“名论”作为一个词汇,代表了知识和智慧的权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名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和强化自己的论点,提升沟通和表达的效果。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