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7:40
“提学”一词在古代**指的是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员,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提学是地方教育行政的最高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学校教育、考试选拔等工作。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提升学问”或“管理学问”。
在文学作品中,“提学”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致力于学术提升和教育管理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历史教育制度或古代官职的讨论中会偶尔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教育学,这个词有着特定的学术含义。
“提学”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制,最早见于宋代,明清时期成为正式的官职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官职逐渐消失,但“提学”一词仍被用于学术和教育领域的讨论中。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学”这一职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
提到“提学”,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书院、科举制度和那些致力于学问的学者。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学术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提学”这一官职已不存在,但其精神——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问的追求——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在诗歌中,可以将“提学”融入对古代学者的赞美:
提学风范今犹在, 书卷气中见真才。 古道热肠传学问, 桃李满园自成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提学在书院中授课的场景,书香四溢,学子们认真听讲。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或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官职名称,但类似的教育管理职位在各个文明中都有存在,如古罗马的“教区长”(Praefectus Alar)。
“提学”一词不仅是一个历史官职的名称,更是一种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和追求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
1.
【提】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提,挈也。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 、 明·魏禧《大铁锥传》-一贼提刀。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椊下提殴之。 、 《聊斋志异·促织》-提竹筒丝笼。
【组词】
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 提举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