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1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16:35
梢公(shāo gō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船夫”或“船工”,特指在旧时**负责划船、掌舵的船夫。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在文学作品中,“梢公”常用来描绘江河湖泊上的船夫形象,如《水浒传》中就有对梢公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船夫”或“船工”来指代类似的角色。在专业领域,如航海史或水上运输研究中,可能会提及“梢公”这一职业。
“梢公”一词的来源较为古老,可能与古代的水上交通和运输有关。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某些方言或地区仍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梢公常被描绘为勇敢、机智且熟悉水性的形象。在社会背景上,梢公这一职业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变革而逐渐消失,但其形象仍保留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
提到“梢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江河上的生活场景,以及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怀旧和浪漫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梢公这一职业。然而,通过阅读历史小说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可以间接体验到梢公的生活和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江水悠悠,梢公轻舟,一叶扁舟载古今。”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梢公站在小船上,手持长桨,江水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起伏。这样的场景可能会伴随着江水拍打船身的声音,以及梢公低沉的吆喝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业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英语中的“boatman”或“ferryman”,但每个文化对其的描绘和理解都有所不同。
“梢公”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古代水上交通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梢】
(形声。从木,肖声。本义:树木的末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梢,梢木也。 、 《尔雅》。注:“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梢,梢擢。 、 白居易《有木诗》-开花寄树梢。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
【组词】
树梢;枝梢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